2011-12-21 19:24
makear
2011台北藝博會/124家國內外畫廊 共構台北藝術市場神話
今年進入第18屆的ART 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在所有亞洲地區的城市型博覽會當中,可稱得上在藝術之外,更飄散著濃郁人情味的一個博覽會。在8月25日的預展會上,畫廊與畫廊之間不單單只是在交換著對藝術忠誠度之外,同時也是在進行著人的交流,這樣的氛圍充分擴及到畫廊與收藏家之間的關係,敘舊;不僅是台北藝博會現場一大特色,也是這項博覽會屢屢締造好的成交金額最佳的鋪墊工程。
最是有趣的是,在今年的台北藝博會現場,因為參展的畫廊總計有124家,其中大陸的畫廊在這次參展比率也相當熱烈,更帶動很多中國藏家及藝術界人士都專程前來參加。由於兩岸藝術界的往來本來就密度相當高,中國的藏家與台灣的畫廊也彼此相熟,使得博覽會現場更是處處洋溢問候聲,屬於台北藝術博會的濃濃人情味,同樣也能讓遠地而來的藝術愛好者充分感受到。
日本日動畫廊今年參與了台北藝博會,焦點都是被鎖定在這家資深的日本畫廊帶來夏卡爾?藝術大家的作品。可是,藝術名家固然有其知名度上的高規格;卻未必作品就都是件件是佳作。即便是台灣的資深畫廊都不免說溜嘴「帶來的確實是二級品?」。而仔細在日動畫廊旁邊觀察,貴賓們一群群對這所謂藝術大家作品,卻都只以眼神飄過,而沒有興趣盎然品頭論足一番。但是否藝術大家的光環就不在成為聚焦呢?一點也未必。香港馬凌畫廊帶來畢卡索的作品,就精緻可人。香港de Sarthe Gallery有I Nyoman Masridi、David LaChapelle、Bernar Venet?,作品的整齊度相當一致。只不過台北藝博會都進入18個年頭,卻始終還是無法衝出一個較具有規格的市場區隔,無法為博覽會的畫廊做屬性上的定調與展區的劃分,這種現當代夾處於一室的作法,表面上當然可以說是藝術都一家親,但骨子裡還是不免洩露對藝術的土氣。
今年,大陸的畫廊參與比率顯著增加。直到25日晚間的開幕酒會,不少家從北京來的畫廊都已經傳出好消息,星空間的高瑀確實是搶手、偏鋒的吳海洲、站台中國的秦琦?.,都很快就被嗅覺敏銳的藏家給鎖定了。難怪開幕酒會所見著的北京畫廊們,各個都笑顏逐開。除了這些藝術家作品被追逐之外,星空間展區裡的張暉與陳可、偏鋒的梁銓與康海濤等,都是不錯的作品。另外,幾家依舊很執著在推動台灣藝術家的畫廊,例如,東之畫廊推薦資深藝術家陳景容,亞洲藝術中心則有李真、潘信華,誠品畫廊的王淑玲、大象藝術空間館有徐睿甫、也趣藝廊的羅展鵬?,也都具備可看性。李真正在準備11月台北中正紀念堂廣場舉行的大型個展,這不僅是台灣藝術家首度在此廣場舉行展覽,也是李真距離上次台灣個展十年之久的活動,亞洲藝術中心則藉著藝博會率先曝光一件新作。
累積了17年的工作經驗,台北藝博會因為有非常堅實的台灣藏家作為基礎後盾,使得幾年下來都能在不同經濟環境起起落落間創造不錯的成果,今年又是新的工作團隊接手博覽會的事務,從布展技術支援就受到畫廊大為讚賞,顯見台灣的環境在舉辦藝術的大型活動上,已經開始進入一個環節整合與技術不斷更新的時代,這些都會成為台北藝博會與其他城市型博覽會相互競爭最佳助力。但台北藝博會如何在當代性的區塊上,找出另外一條可行性來為自己加持,這也會是考驗台北藝博會的新功課。如何有魄力重新建構更具有年輕思維的團隊,才能為自己在既有成果當中,再度締造新神話。
【完整內容請見《當代藝術新聞》2011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