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5-16 08:13
宅~有何不可
日本聯合多國編織東亞反潛網 應對中國潛艇
原標題:日本聯合多國編織綿密東亞反潛網
王鵬陳晨
據日本媒體5月4日報導,日本為瞭應對在東海海域所謂日益增加的中國潛艇威脅和挑釁,方便在最前線監視中方動向,未來將在厚木和大阪基地部署新型國?反潛“王牌”裝備——P-1反潛巡邏機。
這是日本聯合其他國傢,構建東亞反潛體系的重要動作。日本的反潛能力已經遠遠超出“專守防衛”的需求,成為加劇和影響中國東海釣魚島爭端的又一重要因素。
為應對中國潛艇
發展反潛能力
一直以來,反潛是日本海上自衛隊優先發展的能力。日本的軍事分析傢認為,自霍爾木茲海峽起經由馬六甲海峽、臺灣海峽,最後抵達日本的資源通道,是事關日本生存與發展的“海上生命?”,而對這條生命?威脅最大的就是敵方潛艇。
歷史上,日本對潛艇之害有著切膚之痛。二戰期間,日本海軍頑固堅持“艦隊決戰”的思想,不重視反潛能力的提升,導致美國集中使用潛艇兵力實施“海上破交戰”,擊沉瞭超過1300艘日本戰艦與商船,切斷瞭分散在太平洋各戰區、島嶼上的日軍與本土的海上運輸?,加速瞭其失敗的進程。這一慘痛教訓使得戰後的日本海上自衛隊從建立之初就非常重視提高反潛作戰能力。
冷戰時期,在美蘇兩大武裝集團對抗的背景下,地處東亞的日本成為美國在太平洋地區圍堵蘇聯的第一道防波堤。為瞭有效遏制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南下太平洋,美國要求日本積極參與對蘇聯的封鎖作戰。其中,反潛戰是最有效的形式。
冷戰結束之後,日本對反潛能力的投入一度削減。但是隨著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提出,日本再一次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橋頭堡,配合美軍對抗以中國為主要假想敵的“空海一體戰”成為日本武裝力量的戰略職責。
日本海上自衛隊承擔瞭情報搜集和警戒監視、確保周邊海域空域安全、應對離島地區武力進攻等作戰任務,協助美國封鎖中國海軍前出西太平洋則是其核心目標。與冷戰時期實施海峽封鎖不同,“空海一體戰”時期的日本海上自衛隊以島鏈封鎖為主,反潛戰再一次成為重中之重。
除瞭客觀需求,日本重新武裝的主觀需要也以反潛為重要的落腳點。誇大的“中國威脅論”為其有針對性地發展軍力提供瞭依據。日本的“中國威脅論”認為日本應對中國潛艇的最佳選擇就是發展高性能的潛艇。為此,2010年日本內閣會議通過新版《防衛計劃大綱》,提出瞭“動態防衛力量”和“向西南轉移”的新概念。其中最為引人註目的是將潛艇的數量由16艘增至22艘。
日本建立起
完備的反潛力量
在這種戰略思想指導下,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兵力規模雖然不大,但在反潛作戰能力方面卻僅次於美軍,位居世界第二。目前,海上自衛隊的反潛體系主要由“八八艦隊”、P-3C的“百機體制”和潛艇部隊構成。
“八八艦隊”是日本海上自衛隊水面艦艇的編組形式,即由8艘驅逐艦和8架艦載直升機組成水面艦艇編隊。20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建成第一支“八八艦隊”。1986年8月,首次參加“環太平洋演習”的“八八艦隊”就以“使接近它的潛艇幾乎為零”的表現令人驚訝。
在“八八艦隊”的成員中,作為旗艦的直升機驅逐艦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反潛能力。所有8艘驅逐艦都裝備有艦?聲吶、拖曳式?列陣聲吶或變深聲吶,8架艦載反潛直升機也都裝備有弔放聲吶、磁探儀、機載雷達和聲吶浮標。可以說,“八八艦隊”就是一支以反潛為核心的水面艦艇編隊。
目前,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水面艦艇力量由4支“八八艦隊”構成,其中的主力艦是“金剛”級和“愛拓”級驅逐艦,兩者都屬於性能先進的“宙斯盾”艦。尤其是“愛拓”級可攜帶兩架反潛直升機,反潛防衛圈的半徑可達200公裡,具備更強的反潛能力。
所謂的P-3C“百機體制”是指規模達到上百架的P-3C反潛巡邏機機群,這是日本空中反潛的骨幹力量。
P-3C岸基固定翼反潛巡邏機航程可達7410公裡,機上配備有先進的潛艇探測設備,包括聲吶接收機、聲吶浮標指示器、磁異探測儀等,還裝備有深水炸彈、水雷和魚雷等攻潛武器。
為瞭保障龐大的反潛機群作戰,日本沿島鏈建立起大量反潛飛機前進基地和附屬設施,以增大飛機作戰半徑,提高反潛作戰的反應速度。目前,日本已經在東南島鏈上的八丈島、硫磺島、南鳥島建有反潛飛機的前進基地,在西南島鏈上的沖繩、佐伯、鹿屋、喜見島等地建有中近程反潛飛機基地或前進基地。
今年3月,日本新研製的P-1反潛機交付使用。該型機具有更強的潛艇探測性能,可有效探測處於靜止狀態的潛艇。與現役的P-3C相比,該機的最大速度提高瞭20%、巡航速度提高瞭37%,能夠實現在威脅海域的“應召式”反潛作戰。
P-1反潛機整體作戰效能的提升將改變目前P-3C反潛機在實戰中對數量的依賴,更重要的是它使日本的反潛範圍由日本周邊海域擴展到整個東亞地區,從而更具進攻性。
潛艇部隊是日本水下反潛的核心力量。從近年來的“春潮”級、“親潮”級到“蒼龍”級,日本潛艇的噸位越來越大,下潛深度不斷增大,水下續航能力不斷提高,靜音效果也越來越好。
自2002年10月1日第5艘“親潮”級潛艇下水開始,日本每年下水一艘新潛艇並於第二年服役,從而保持瞭現役潛艇的性能領先。特別是2009年3月30日,日本第一種安裝有不依賴空氣推進AIP系統的潛艇“蒼龍”級首艇下水服役,其水下排水量近4200噸,水下續航能力達到3周,被外界稱為“亞核潛艇”。
日本海上自衛隊現在基本上按照“每年退役一艘舊潛艇,服役一艘新潛艇”的方式更新換代。因此,目前其所擁有的18艘潛艇隻是一?部隊的數量。而已經退役潛艇的平均艇齡不足7.5年,且相當一部分入庫封存、維護良好,一旦需要即可迅速恢復參戰。
而且,日本潛艇由川崎和三菱兩傢造船廠輪流完成,每傢造船廠都有自己的獨立生??。一旦需要,能在短時間內生?出大量潛艇。可以說,日本隱藏著一支極為可觀的水下反潛力量。
正是以這樣一支力量為依托,日本的反潛作戰能力居於世界前列。據專傢分析,日本在戰時可部署40艘水面艦艇、60架反潛巡邏機和10餘艘潛艇用於實施島鏈反潛作戰,這一規模和密度在世界上都是?無僅有的。
日本與多國合作
共同編織亞太反潛網
近年來,日本在突出島鏈封鎖作戰的基礎上,越來越重視加強“新型威脅和多種事態”下的反潛作戰。尤其是在情報、訓練和作戰等方面,不斷加強國際反潛合作,強化與盟國的協同反潛作戰能力,以求在亞太編織起一張綿密的反潛網。
日本原聯合艦隊司令勝山拓海軍中將曾於2012年在日刊《世界艦船》撰文指出,日本海上自衛隊要提高反潛能力,需確立並維持與能夠共享“自由利用海洋”這一價值觀國傢的同盟關係,以及與保護海上交通?有關國傢的友好關係。
為此,日本在相關外交政策的配合下,不斷加強海上自衛隊同海上交通?沿岸各國海軍的軍事交流,採取共同訓練、情報與反潛戰術共享等措施,形成國際反潛協作體系。
早在冷戰時期,美國就聯合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在西太平洋地區部署瞭一條綿延數萬公裡的監視線,沿阿留申群島南下千葉群島,再經由日本群島延伸到琉球群島。這條監視線是建立在海底聲音監視系統的基礎上,它由部署在海底的多個聲吶基陣組成,每個陣內有幾百個水下聽音器,對於高噪聲的潛艇探測距離可達300公裡,從而為各類反潛平臺提供反潛信息。
這一龐大的水下聽音系統成為日本與盟國之間展開反潛協同的情報合作基礎。時至今日,反潛情報的共享已經由水下固定偵察監視網擴展到瞭海域機動監視網和太空偵察監視網,共享的程度也在不斷加深。
2013年6月,美日澳三國海軍在馬裡亞納群島附近舉行瞭“太平洋紐帶2013”演習,參加演習的兵力包括美國“普累佈爾”號和“鐘雲”號驅逐艦、日本的“村雨”號驅逐艦以及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號驅逐艦,均為三國海軍反潛的主戰兵器。
演習重點演練瞭多種想定背景下探測、跟蹤和摧毀敵方潛艇的技戰術。參演的美軍人員表示,“此次反潛戰演習的一個重點是與盟友一起,強化聯繫,提升海上互操作性,展示美國對西太平洋地區安全、穩定和自由的共同責任,演習是獲取與盟友無縫整合能力的重要基石”。
同時,日本將反潛能力建設作為維持和鞏固日美軍事同盟的關鍵,力求在西太平洋地區構建一個空中、水面、水下立體反潛作戰體系。為此,美國也不斷加大在日本的反潛兵力部署。2013年12月,美國嚮日本沖繩縣嘉手納基地首次部署P-8A海上反潛巡邏機,該機是目前最先進的海上巡邏機。日美不但在情報領域進行全方位的共享,還在具體的反潛作戰實施中進行明確的任務分工。日本負責承擔周邊海域日常的反潛巡邏,美國則在戰時承擔重點海域和海上交通?的反潛作戰。
日本在反潛作戰能力上的高度重視,既是其國傢海洋戰略的體現,也反映瞭其對未來威脅和作戰的考慮。對於亞太地區來講,日本的反潛能力已經遠遠超出“專守防衛”的需求,進攻的意味越來越重,作戰範圍越來越廣,整個東亞海域都成為其反潛的戰場。這樣一支“反潛力量”所帶來的?不是所謂的“海上交通?”的安全,而是對東亞海上和平環境的威脅與破壞。
(作者單位:空軍工程大學94778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