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5-17 12:16
宅~有何不可
媒體:日本醞釀星球大戰 要組太空軍事聯盟
原標題:用衛星劫持衛星?日本醞釀星球大戰 要組太空軍事聯盟
[img]http://n.sinaimg.cn/translate/75/w500h375/20180517/LS1w-harvfhu1473506.jpg" alt="資料圖片:日本“雷達4號”電子偵察衛星。(圖片來源於網絡)[/img]資料圖片:日本“雷達4號”電子偵察衛星。(圖片來源於網絡)
《孫子》曰:“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1957年10月,前蘇聯成功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開創瞭人類太空時代的新篇章。從軍事學角度而言,外層空間被視?“戰略高邊疆”,可以說,當前的太空正在成?新的兵傢必爭之地。在這方面,日本從不甘心落後,前防衛大臣中谷元曾露骨地表示,“誰控制瞭太空誰就控制瞭地球,制天權將成?爭奪制空權和制海權的主要條件之一”。
[b]宇宙空間裏的交通擁堵[/b]
近年來各國發射的人造衛星數量急劇增加,從1970年到2016年間,各國發射升空的人造衛星超過瞭6000顆,其中約70%至80%都直接或間接地用於軍事目的,廣袤的外層空間居然變得越來越“擁擠”,導致的業務量和工作負擔爆炸性增長。
不僅如此,“太空垃圾”橫行也是各國面臨的越來越頭痛的問題,當前在地球周圍的外層空間約有2萬個太空碎片或太空垃圾在圍繞地球高速運行。雖然人造衛星和太空碎片擁有各自不同的運行軌道和速度,然而由於雙方均以每秒至少8至15公裡的速度狂飆突進,一旦工作中的人造衛星遭到太空碎片的撞擊,人造衛星相當於受到炮彈或導彈攻擊,將在瞬間徹底掛掉,後果不堪設想。
?確保太空安全,今後日本的太空管理與指揮業務可能模仿美軍,將“航空安全管理”和“航空作戰管理”進行區分運作,凡是有關太空交通管制的業務均由內閣宇航本部負責,而有關太空作戰的業務則在今後通過航空自衛隊成立“太空作戰指揮中心”來負責。
[b]衛星被花式吊打的N種手法[/b]
被各國發射上天的各型人造衛星其實非常脆弱,不僅會被太空垃圾撞得粉碎,還容易遭受各型武器的攻擊而徹底崩潰。人造衛星一般由“任務部”和“公共部”兩大結構構成。所謂任務部是衛星發揮其特有功能的部分,是人造衛星的核心,公共部主要?任務部提供電力並承擔方向控制等職能。當前各國研發出來的各型衛星攻擊武器目的在於破壞衛星的任務部,使其喪失功能。
當然,國際上對衛星攻擊武器的種類作出限制,根據《太空條約》第4條,規定禁止核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搭載於人造衛星上,不過將常規武器配置於太空則是允許的。隨著各國太空軍備競賽的加劇,星球大戰可能日益成?現實,各國都在加速研發和部署各型反衛星黑科技,以下介紹幾種主要攻擊手法。
第一,天對天武器。分?4種類型,第一種“劫持”對方衛星。己方衛星自行改變原有運行軌道,突然靠近目標衛星,通過強大的信號幹擾將其“劫持”,並對敵衛星實施監聽,竊取其通信信號掌握敵國傢機密。2015年9月,美國向國際社會爆料稱,位於赤道上方3.6萬公裡的1顆俄國通信衛星突然在2顆美國衛星之間來回運動,後經查明,俄國衛星對前述衛星實施瞭信號監聽,實際上是由俄軍組織的衛星攻擊行動,但俄方對此三緘其口。第二種類型是在軍事衛星上安裝激光等指向性能量武器,第三種類型是有意識地實施衛星撞擊,最後一種更?直截瞭當的方式是實施機關炮攻擊,俄羅斯於20世紀70年代曾在其國際空間站部署機關炮作?防衛武器。
第二,空對天武器。一是飛機發射導彈實施攻擊,美國曾通過類似實驗成功擊毀模擬衛星,二是飛機搭載激光武器實施攻擊。美國波音747型飛機曾實施過類似試驗,2011年計劃被終止。但是由於目前激光武器技術進展迅猛,未來在航空器上使用激光武器對衛星實施攻擊可能性很大。
第三,地對天武器。一是地面軍事設施對人造衛星實施攻擊,通過激光等手段使敵衛星通信網絡癱瘓,二是通過地對空導彈直接對衛星進行瞄準攻擊,美國、中國均實施過類似試驗,三是不直接對人造衛星本身進行攻擊,而是對衛星地面控制中心實施外科手術式的打擊,或者對衛星系統地面設備實施網絡攻擊,使其感染病毒。
[img]http://n.sinaimg.cn/news/transform/477/w550h727/20180517/HPhp-harvfhu1634111.jpg" alt="資料圖片:1985年9月,一架美軍F-15戰機首次使用反衛星導彈擊毀瞭一顆廢棄衛星。(圖片來源於網絡)" data-mcesrc="http://n.sinaimg.cn/translate/594/w600h794/20180517/Uqxm-harvfhu1473467.jpg" data-mcestyle="max-width: 500px;" data-mceselected="1" data-link="[/img] 資料圖片:1985年9月,一架美軍F-15戰機首次使用反衛星導彈擊毀瞭一顆廢棄衛星。(圖片來源於網絡)
[b]警惕!日本圖謀太空戰能力[/b]
由此顯而易見,配置於宇宙空間的各型人造衛星要長期存活實屬不易,前面提到,它們可能常常遭受人?和自然的多種安全威脅,從現狀看,日本針對太空碎片和不明攻擊的警戒監控和反擊能力既有一定優勢,也存在亟待加強的薄弱環節。
一方面,正抓緊建設針對太空碎片的監控體系。?確保將來能自主利用外層空間,同時儘可能地減小撞擊的風險和危害,日本太空監控網(JSSN)和美國主導的國際太空碎片調查委員會等機構通過合作,已經建立瞭聯合工作機制,對太空中直徑超過10釐米的物體(約2萬個)實行常態化監控。當預判太空碎片可能撞上人造衛星時,太空作戰指揮中心可通過地面操作使衛星改變當前運行軌道,規避撞擊。此外,日本還計劃研製用於監控低軌道人造衛星的雷達,以及用於監控高軌道和地球同步軌道的望遠鏡,預計2022年左右初步生成太空監控能力。
另一方面,日本尚不具備獨立的衛星防禦和太空作戰能力。目前世界上隻有美國具備衛星遭受攻擊時的感知能力,其軍事衛星能實時切斷敵地面基地傳感裝置發出的攻擊信號。而日本還不具備依靠一己之力實施衛星防禦的技術水平和實戰能力,即使其人造衛星遭受攻擊也無法提前探測。日本太空作戰指揮中心雖然擁有低軌道偵察雷達和地球同步軌道監控用的望遠鏡,但難以有效探測到太空中針對己方人造衛星的攻擊徵兆。今後5年,日本擬研發通過陸基發射的具有精確指向性的高能量武器,圖謀一舉擊毀衛星,二是效仿周邊國傢2007年發射導彈擊毀廢棄衛星的做法,研究從海上自衛隊“宙斯盾”驅逐艦發射SM-3型導彈的可行性。
[b]增加人造衛星生存率的途徑[/b]
?提升人造衛星的抗毀傷能力、強化防護性能,日本自衛隊技術研究本部花費瞭不少心思,想出瞭不少新點子,並開展瞭多次試驗。首先,設想在人造衛星外部安裝防護罩,以減輕因太空碎片撞擊遭到的破壞,同時?人造衛星覆蓋一層反射材料加強對衛星的防護,最大限度地減輕激光武器照射帶來的傷害。
其次,?防止人造衛星被劫持或信號被人?幹擾或監聽,欲增強電磁波的指向能力,同時研發具備跳頻性能、使電子束形態不斷變化和電磁信號密碼化的專用設備儀器,綜合提升人造衛星的抗毀傷性和生存能力。
再次,日本考慮研發具備替代功能的微型衛星。其構想是,一旦己方衛星遭攻擊而喪失功能,則於第一時間發射具備臨時替補功能的微型衛星,以暫時彌補原有衛星功能的缺失。對此,航空自衛隊正在研究使用F-15戰鬥機攜帶微型衛星發射的可能性。
最後,圖謀組建太空軍事聯盟,彌補能力不足。從整體而言,島國太空警戒監控和太空戰能力相對較弱,因而謀求通過與太空強國聯手合作的方式間接增強自身太空軍事能力,提出與美國、澳大利亞、印度、韓國等國締結協議,實現“優勢互補”的太空利益共享和責任分擔。希望一旦日本的人造衛星受到攻擊而報廢,則由他國衛星繼續承擔本國報廢衛星的各項功能。當然,要使各國衛星之間具備兼容性難度還很大,牽涉到制定統一標準、調整衛星運行軌道和通信頻率等極難解決的技術性問題。(作者/Natak)